安徽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追求卓越,奋力拼搏,不断向新的医学高峰攀登

2006年,对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来说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

2006年2月,由他领头的《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定位和突变筛查》项目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2月,继受聘担任国际皮肤科领域顶尖杂志《实验皮肤科杂志》编委后,再次受聘担任美国著名医学临床中心Mayoclinic客座教授;5月,又正式受聘为国际杂志美国实验皮肤科学会会刊编委;

2006年6月,他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上,高票当选为新一届主任委员;

2006年10月,他受聘为新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七版)立体化教材的主编,这是他连续第三次担任本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

2006年11月,继05年10月他主编《皮肤性病学》(第三版)喜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之后,受邀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主编;

2006年12月,由他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继05年由他主持申报的《银屑病遗传学研究》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6年12月,经吴阶平院士、韩启德院士亲自推荐,他应邀担任由15位国内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一串串艰辛探索的脚步、一段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因为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因为他有一位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打造并率领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团队。

从苦孩子到名教授

张学军教授,安徽宿松县人,1955年8月出生。他3岁时就失去了生母,从小随祖父祖母在贫穷的乡村长大,爷爷当年曾是渡江战役支前模范。张学军回忆那段生活十分艰苦,连鞋子、袜子都买不起,寒冷的冬天还是赤着一双小脚。张学军10岁时,祖母因拔牙感染,得不到及时医治,患破伤风去世,祖母的死深深刺痛了他年幼的心,或许为他后来立志学医留下了伏笔。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县城工作,10岁后他便随父亲、继母到县城读书。继母是湖南人,一生没有生育孩子,信佛教,十分善良,对少年张学军影响很深。

他初中毕业就报名到部队当兵,在部队自学医学卫生知识,后当了卫生员,接着入党,当上了班长。几年的军营生活,锤炼了他的身体和毅力,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因所在部队解散,他也复员回到县里,在县医院麻醉科工作。由于是党员,又是部队回来,担任医院团总支书记,后从县医院被推荐上了安徽医学院,当时叫工农兵学员。三年大学生涯,由于有以前的学医基础,他不费什么劲,主要时间用于学习英语,1979年毕业于医疗系。在毕业留校考试中,80多名同学,他成绩名列第三,从而留校当了一名助教。他深感知识的不足,十分珍惜学校的学习条件,拼命的读书学习,接着又考取了学校硕士研究生,上大学时是班长,上了研究生还是当班长,这对后来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研究生时师从宗庭益、刘琏夫妻教授,他们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授。在导师夫妇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下,张学军在免疫学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至今还不忘恩师的培养。在读研期间,他就开始写论文,先后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在当时研究生中是少见的,1989年获免疫学硕士学位。

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心加上导师的指引,他在工作两年后又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录取的7名同学中他成绩排名第一。这样他更加如鱼得水,读博阶段,一直做前沿的研究工作,博士论文很快完成。1994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得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和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养育他的土地上,回到了培养他多年的母校安徽医科大学,是当时学校仅有的2名博士之一,他坚信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能发光!回校当年申报副教授,根据申报材料,大评委们破格将他评为教授。

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后担任科研处处长,负责学校科研工作。1997年起担任安徽医大学副校长,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6月起,担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现还担任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科协副主席、安徽省免疫学会理事长等一系列职务。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印证着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轨迹。

皮肤性病学科研领域的“拼命三郎”

多年来,他不断自我加压,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工作、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他说,我要当好校长首先要在学术上不断建树,通过学术影响力带动学校的发展。多年来,他率领着他的学术团队奋力拼搏、艰苦奋斗,开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皮肤遗传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赞同。

他率先开展汉族人银屑病遗传学系列研究。首次将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定位在染色体4q31上,填补了我国银屑病易感基因定位研究的空白。该成果一经在国际皮肤科顶尖杂志《J Invest Dermatol》上发表,就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立即被国际权威遗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在线(OMIM)收录并命名为PSORS9;被国家卫生部主办的《中华医学论坛报》评为2002年中国医学十大新闻。PSORS9现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在国际杂志和著作中广泛引用。

他在国际上率先找到俗称“花手花脸”的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致病基因的“藏身地”,该位点已被OMIM收录并命名为DSH1。

他率领他的团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抢救、收集了我国近100多种皮肤单基因遗传病和10种皮肤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资源和临床资料,储备了近2万份包括汉族人白癜风、银屑病等复杂疾病的DNA样本,抢救、保护和储备了我国皮肤病基因资源,为克隆自主知识产权的疾病基因和开发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他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CYLD1,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少数几个致病基因之一。

他率先把中国汉族人白癜风主要易感基因位点定位在染色体4q21上,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并被OMIM收录命名为AIS4;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并且用遗传流行病学方法证实雀斑、花斑癣属于皮肤遗传性疾病,发现近10种皮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基因位点;发现20余种皮肤单基因疾病致病基因的30余种新突变。他把这些成果都发表在SCI源期刊上,让国际同行了解中国皮肤科学事业发展,展示我国的科研成就和竞争力,截止去年底,以他为责任作者发表的SCI论文70多篇。

他率领他的团队深入开展了性病及艾滋病的预防和干预研究。课题先后受到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国际艾滋病基金会基金等国际国内重大项目的资助。

他以对我国皮肤病学事业的强烈的使命感和无法遏制的激情,不断进取,他的研究始终处在皮肤性病学科研究的前沿。

学生们喜爱的良师益友

张学军校长深深体会到作为高等院校,最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对研究生的培养是有口皆碑的。他的课,既条理清晰,启发性强,又内容充实,丰富生动。他要求他的研究生一定要吃苦耐劳肯于钻研创新。

他强调:德才兼备——是导师与学生发展的永恒主题,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关键;创新课题——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途径;超越自我——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以前,他坚持每天很早就到实验室,晚上很晚才离开,数十年如一日。担任校领导之后,只要一有空闲,还是栽到实验室里了解学生学习和实验情况。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养成了以实验室为家的良好习惯,乐于埋头在实验室里学习和研究。

他的敬业精神、责任心给弟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培养的硕士生26名、博士生12名、博士后2名,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界造就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学风的高级人才。

为了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活跃学术气氛。他倡导在皮研所每周举行一次研究生学术讲座,时间约两小时。每次三个研究生讲座(一名博士、两名硕士),时间约30分钟,每人讲座后有20分钟的讨论时间。他鼓励大家用英语作报告,幻灯也要求英文版,简明扼要,词汇中英文对照,由听讲人员按同一打分标准无记名给予打分,总结后反馈给个人。有效地加强了对研究生的培养。每年,元月1—2日,他所在的研究所不放假。开学术年会,作为传统活动,今年已是连续第七年举办此项活动。为了使学生与国际接轨,他要求学生用英文写作论文,不仅要求博士生完成2篇3分以上SCI论文才可毕业,同时还要求硕士生完成一篇1分以上SCI论文,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做学问上,张校长特别严谨,他倡导求真、求新、求精。绝不允许有任何学生造假。每个学生的成果出来,总是反复征求国外、国内同行意见,科里开课题讨论会,反复讨论、论证,严把学术关。

他的研究生谈到导师都有一种敬佩、敬重之感。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犯了错误,一律写检查。如去年毕业的博士生高敏同学说,有一次向国外投稿,因时间紧,有一句话译错了,就发走了,张校长知道后,马上让她写检查,用英文写,自己反省一下,然后语重心长的加以指导。另一方面,他人情味很浓,逢年过节,张校长总会在手机上发短信祝大家节日快乐。学生们的祝福还没收到,他的祝福总是第一个先到。每年正月十五过小年,他总是把大家聚到一起,吃个团圆饭,大家心里暖洋洋的。

生活上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感觉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科里经常忙,中午下班迟了,张校长就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一人一份盒饭,吃的津津有味。有几个博士生在国家人类基因组上海南方中心做实验,十分辛苦,他特意买了水果送去犒劳。

他也经常给本科生开专题讲座,给本科生上课。同学们说,听张校长上课是一种享受,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坚实广博的知识,让学生们受益匪浅。02级本硕连读张慧茹同学写道:“我们喜欢这样一位老师,他严肃而不失和蔼,严谨而不至刻板;严格而不失幽默,严厉而不失温情。”

张校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看学生们使用QQ方式,他主动去学,很快熟练掌握。在国外,经常通过视频语言聊天,指导学生。

张校长有一个工作习惯,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查看邮箱。

张校长精力旺盛,学习热情高,学习从不间断,经常乘车途中,听广播英语,训练自己的英语口语。只要出差,都随身带着一本中级美国英语,不断翻看,书上记录了多种颜色的记号,书都快翻破了。国外来客他总是主动与人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逼着自己学习,给同学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同等情况下,要照顾、录取残疾研究生”

张学军怀有一颗仁爱之心。1997年,他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后,就拿出特殊津贴6000元捐助给了家乡12名“春蕾计划”女童,帮助她们读完小学,其中部分女童现在已经上了高中,一些孩子有时还给他写信,让他感到说不出来的快乐。2003年,他又拿出个人2万元收入,捐赠给安徽医科大学张锡祺奖学金,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2006年2月,一封学生求助信让他震撼:“校长,我不是赖着不交学费,我家在农村,实在太穷了,父母想遍了各种办法,就是筹不到,请缓我一段时间……”。张校长说,我看到这封信后感到很心酸,我也是在农村长大,我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我读硕士、博士的学费都是国家包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他回家与夫人杨森教授商议后一道把他们的科研奖励1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学校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作为他们的学费。

张校长作为一名医生,平时对病人和蔼可亲,视如亲人,特别是一些来自贫困县的农民,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在1998年我省遇洪水灾害期间,他先后两次自发带领他的研究生奔赴抗洪第一线,奔波于抗洪堤坝和临时帐篷之间,为受灾群众和抗洪官兵义诊。

他的仁爱之心尤其集中体现在他先后招收6名拄着双拐的残疾研究生上。他常说,这些残疾青年比一般人生活的更不容易,残疾人中也有人才,给他们一个深造的机会,就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他强调,在同等情况下,首先要照顾、录取残疾研究生。

如刘江波同学,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严重残疾,不能站立,从山东滨州医学院残疾人班毕业后报考北医大内分泌硕士研究生,成绩第一名,然而,北医大不收。他拄着双拐去了许多学校,均被拒之门外,他心灰意冷报着试试看找到了安徽医科大学,张校长听说后当即表示自己要收他。刘江波当时就跪下表示感谢,留下了热泪。他在学校读书期间受到张校长的细心关照,他硕士毕业后回山东家乡医院工作两年后,又考取了张校长的博士研究生。张校长十分关爱他,身体不方便,就让他做流行病学统计;为了培养他,亲自送他到广州学习。来读博士时,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也来到学校,张校长专门安排了一个单间,方便他们的生活。他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刻苦学习,先后在国外发表了SCI论文四篇,国内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作为张校长培养的我国皮肤病第一位残疾博士,刘江波现在广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担任皮肤科负责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刘江波多次说是张校长给了他一生的财富,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来自江西的残疾博士生刘军麟第二次向张校长汇报课题,张校长看到他拄着一副笨重的木制双拐,行动十分费力,当即派人上街买来一副新的铝合金双拐,送给刘军麟。张校长一再强调:要买最好的!在住房上、公费名额上张校长都给予了他特别照顾,包括放假,张校长想到残疾学生来回不方便,也总是多给他们几天假。他总是强调要尽可能照顾这些残疾学生,要从一些小事做起。

硕士研究生朱坤举,患小儿麻痹症,严重残疾,是我省萧县新庄镇人,去年考上了张校长的研究生。他激动地说,当时就怕身体残疾没人要,录取对我人生道路太重要了,我父母都是60多岁的农民,整个村子读研究生的就我一人,张校长说身体不好,可以把外语学好,可以在科研上发展呀,我一定不辜负张校长的特别照顾。

张校长先后带了6位带双拐的研究生,这在全国也仅他一人。

张校长对那些农村来的家庭困难的同学也特别关心。如去年考取德国某著名大学读博士后的陈建军同学,硕士、博士都是跟张校长读的。他家在江西农村,父母均是老农民,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刚来校时,袜子都没得穿。张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日本开会,回国时特意买了一打袜子送给陈建军。他在安医读书期间,学业上、生活上受到张校长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毛衣、外套很多都是他们送的。到德国留学前,张校长夫妇又特意送给他漂亮的外套和多件衣服,说你这次是代表中国人出去的,要穿好一些。陈建军带着导师的关爱和期望留学去了。

“我是刘欢、腾格尔的粉丝”

生活中的张学军教授,开朗、乐观、直爽,热爱生活、心态年轻。在安徽医科大学他是有名的“激情歌唱家”,特别喜欢唱刘欢、腾格尔的歌曲,自称是他们的“超级粉丝”。每当学校文艺汇演、师生联欢、迎新晚会,只要他在学校,总能听到他激扬的歌声,由于身体好、底气足,感情充沛,激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师生听众,他唱的最多的是《天堂》、《心中的太阳》、《好汉歌》,以及他与妻子杨森教授同台对唱《知心爱人》、《夫妻双双把家还》……

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是校运动会上的键将,短跑、跳远是他的强项。多年来,清晨学校田径场上经常见到他跑步的身影。2004年校田径运动会上,工作繁忙的校长还同职工们一同比赛,参加了100米短跑,经预赛进决赛,最终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他喜欢游泳、打乒乓球,每年都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校长杯乒乓球赛。他喜欢足球,曾担任校教授足球队的队长,偶尔参加一两场足球比赛。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双休日,但他忙中偷闲,作为一种大脑休息、转换,有时也与学生们一起玩,跳舞、打牌。他有一手熟练的驾驶技术。

他出于对家乡杰出人才的崇拜,还热衷于研究陈独秀。到美国哈佛大学学术访问时,专门到图书馆查阅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有关陈独秀先生的照片他收集了很多……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与妻子杨森是大学同学,一同留校,又是从事同一个专业。他们各有所长,相互支持,相濡以沫,夫妻恩爱,家庭温馨,彼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无保留的支持。在家经常讨论疑难杂症,互为补充,有时为了工作也有争吵,但很快就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夫妻立下的座右铭是“团结拼搏、态度严谨、追求卓越、无悔人生”。

人们常说:在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往往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似乎可以理解为:如果丈夫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妻子就很难再取得骄人的成绩,因为妻子要相夫教子,为丈夫的成功奉献自己的一切。但这对于张学军和他的妻子来说,是一个例外。

杨森教授,多年来,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安徽省分会副主任委员。他们的儿子也是一名医科大学生。

面对累累硕果,面对荣誉和赞扬,张学军教授保持着科学家清醒的头脑。他的目光瞄着国际前沿,他说我国皮肤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在亚洲和韩国与日本比,差距在缩小,但赶上韩国,可能还要五年,赶上日本可能还需十年,整个学科的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任重道远。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召唤着他率领着他的团队不断向新的医学高峰攀登。

为了人类健康和幸福,为了祖国皮肤科学的发展,生命不息,拼搏不止。这就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新掌门张学军!

分享到:
政策新闻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平安校园
自救自护
专家顾问
安全预案
资料下载
身心健康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身心专题
健康大讲堂
校园文化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活动
课外延伸
校园饮食
饮食标准
营养食谱
食品鉴别
安全示范
饮食公开课
德育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公益短片
国学
国学启蒙
国学课堂
国学讲坛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科技
科技前沿
科学漫谈
科学探秘
知识海洋
科普活动
名师讲堂
名家课堂
第二课堂
升学讲座
特级教师
世界名校公开课

音乐
走进音乐
音乐资讯
音乐学堂
音乐专题
音乐人生
美术
美术常识
美术教程
美育书籍
世界名画欣赏
武术
资讯
武德
武诀
武学知识集锦
资源中心
家长学堂
学龄前
小学
中学
家有考生
家庭教育

中国校园健康网络管理办公室

Copyright © 2014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

地址: 西城区西外大街135号北展剧场东二层 邮编 :100044

总 机 Tel:(8610)-6833 5833 邮 箱:office@chinaschool.org.cn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